为响应“三下乡”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战略,学校各学院启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发展。
机械工程学院“三维扫描探秘 青春科技下乡”社会实践走进永太镇中心小学
6月20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师生前往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中心小学,面向小学生开展了“三维扫描探秘,青春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中,学院数字化设计团队和志愿者们为小朋友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生动讲解了三维扫描在文物保护、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创新,指导小朋友们使用手持扫描仪对手中的模型进行三维扫描,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物体数字化”的过程。课堂尾声,志愿者们向小朋友们赠送了利用重心原理设计的3D打印平衡蜻蜓和卡通模型。

此次活动,机械工程学院结合数字化设计团队的专业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乡镇学校,通过数字化技术科普活动,激发乡村儿童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未来,学院团总支志愿服务团队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开展更多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助力乡村科技教育发展和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建筑工程学院“启航星未来”三下乡活动走进孝泉民族小学
6月30日,学校建筑工程学院成功举办了“启航星未来”三下乡志愿活动。该活动旨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中,建筑工程学院的师生们走进孝泉民族小学开展了无人机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无人机大讲堂”讲解无人机组成与飞行原理,以提问奖励模型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操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完成橡皮筋无人机组装,并在篮球场试飞,还参与TELLO无人机飞行比赛,体验穿越障碍的乐趣。该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无人机这一前沿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亲手操作与互动体验,孩子们对无人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团队负责人罗均宇表示:“一米高度看世界,能发现更多的美。我们希望通过点滴努力,让乡村儿童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为他们的未来增添更多可能性。”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打开了科技之窗,更展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定期开展类似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更多科技力量。未来,团队计划扩大活动范围,引入更多前沿技术,让更多乡村儿童受益。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科技普及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艺路同行”暖童心 青春执笔绘乡情————艺术学院赴绵竹市文永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学院于6月30日组织师生赴四川省绵竹市文永村开展“艺路同行”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晓蕾带队,5名教师及31名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艺术创作、文化体验、研学考察等形式,为乡村儿童带去美育课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美育课堂进乡村 童心童趣共创作



上午9时,活动在文永村文化广场正式拉开帷幕。师生们结合专业特长,精心设计了六大互动体验区:化妆拍照组为村民记录温馨瞬间;卡通头像写生组用画笔捕捉孩子们的笑颜;村庄风景写生组以艺术视角描绘乡村新貌;剪纸和黏土画体验组带领小朋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中国结及手链编织组则传递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寓意。活动现场吸引了20余名儿童及家长热情参与,欢声笑语不断。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4幅装裱精美的乡村写生作品赠予文永村,为当地留下独特的工大艺术印记。
研学实践悟匠心 非遗文化续薪火

下午,团队深入文永村走访调研,通过村史讲解、老屋探访等形式,了解当地历史变迁与乡村振兴成果。随后,师生前往国家级非遗文化基地——绵竹年画村开展研学。结合本学期“绵竹年画非遗课程”“蜀绣非遗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同学们实地观摩年画作品和蜀绣作品工艺,感受技法,并交流探讨。年画中蕴含的民俗故事与匠人精神,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以艺为媒践初心 乡村振兴显担当

此次“三下乡”活动将艺术实践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既为文永村儿童播撒了美育种子,也通过非遗研学深化了师生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思考。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晓蕾表示:“未来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乡村、赋能文化的桥梁。”下午5时,团队顺利返程,但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的实践之路仍在延续。
知识下乡护平安——电气工程学院学子开展安全科普行动
7 月 3 日下午,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生们走进德阳黄许镇富新村,开展了一场丰富多彩且意义非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利用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为社区老年人宣传安全用电和反诈知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意识与防骗能力。


活动现场,负责安全用电宣传的小组,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案例,向老人们讲解日常用电中的潜在风险,如私拉电线、使用老化电器等可能引发的危险。他们还亲手为老人检查家中的电器设备和电路,贴心地更换了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插座和电线,耐心解答老人在用电方面的疑问。一位老奶奶感激地说:“以前都不太懂这些用电知识,现在听了孩子们讲,才知道有这么多要注意的地方,谢谢你们啊!”而反诈宣传小组的学生们则通过讲述真实发生的诈骗案例,剖析常见的诈骗手段,如电话诈骗、保健品诈骗等,提醒老人们不要轻信陌生人的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学生们还帮助老人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 APP,并手把手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提高老人的反诈能力。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不仅让社区老年人收获了实用的知识和帮助,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学生们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未来,电气工程学院还将组织更多类似活动,持续为社会贡献力量。
体育与健康学院开展专业助力空巢老人暖心夏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切实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及健康需求,7月6日,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团总支携手旅游管理学院,共同走进德阳市旌阳区武庙社区活动中心,联合开展“情暖夕阳·专业赋能”空巢老人关爱行动,为社区30余名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送去了温暖与关怀。

精准筹备:从需求调研到专业赋能的全链条设计

在活动筹备阶段,学校与社区紧密合作,精准了解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及身体状况,精心准备了插花材料、茶艺用具、电子血压计等物资,并对20名学生志愿者进行了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插花、茶艺、八段锦、按摩拉伸、血压测量等多个方面。同时,特别加强了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及安全注意事项的指导,以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多维服务:当青春技艺遇见银发时光

活动紧贴老人实际需求,内容丰富多彩。在插花艺术工坊,志愿者们向老人们详细讲解花材的寓意及插花技巧,并协助他们完成精美的插花作品。老人们在动手实践中相互交流,深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茶艺文化课堂上,学生们演示了传统的茶艺流程,分享了茶文化的历史与养生知识,并邀请老人们品茶、参与冲泡,让大家在茶香四溢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八段锦养生课堂里,志愿者们示范分解动作及呼吸要领,引导大家舒展筋骨、调和气血,普及传统健身知识。按摩拉伸互助活动中,学生们传授肩颈放松等基础手法,鼓励老人们结对实践,并通过趣味问答帮助他们掌握日常保健技巧。健康监测服务则是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并提供一对一的血压管理知识讲解,同时赠送自制的爱心关怀卡,让老人们感受到科学护理的温暖关怀。
双向成长:在服务中践行育人初心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带去了健康与欢乐,同时也让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育与健康学院与旅游管理学院将持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开展更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青春绘就乡村美·推普共筑振兴梦 ——教育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学院“青春绘就乡村美·推普共筑振兴梦”乡村文化振兴服务队于7月3日、8日、9日,前往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什邡市蓥华镇钟鼎寺及红峡谷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1名师生组成的志愿团队,以语言为桥、文化为脉、生态为基,深入乡村开展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绘就生态画卷:青春画笔勾勒和美乡村

青衿筑美服务队
在钟鼎寺农旅融合示范区,“青衿筑美・志绘城乡”团队以画笔为工具,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符号。在街巷墙面、井盖上勾勒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丽画卷,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艺术形式融入乡村肌理,既美化乡村环境,又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推普促传承:语言纽带串联文化根脉

推普游园会,非遗话传承
针对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服务队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队员们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普通话的普及情况,发放“普通话推广手册”。 “推普游园会・非遗话传承”活动采用“游戏闯关+非遗体验”模式,吸引400余次参与,完成200份走访调查,发放推普手册200余册,覆盖村民600余人次,实现了语言推广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
非遗寻根脉:青春解码羌汉歌谣

走访调研普通话推广实况
在清平镇,服务队拜访了九顶山歌非遗传承人、九顶山歌协会会长孟金山及副会长蒋礼会。孟金山介绍了九顶山歌的文化价值、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并现场献唱。蒋礼会带领学生学唱经典曲目,还与队员探讨山歌在短视频时代的创新路径,尝试融合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唱腔。队员们意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歌喉的延续,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探访非遗九顶山歌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学校教育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指示的具体实践。团队通过“输出文化服务+输入文化滋养”的双向机制,将高校资源下沉到乡村,让学生在非遗探访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 “语言通”与“文化兴”正共同铺就一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奋进之路。未来,教育学院将持续打造“专业+思政+实践”育人矩阵,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具生命力的青春动能。
电商助力求吉热土,直播赋能美丽乡村——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党建活动工作纪实
7月8日,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干事陈玥乔、辅导员严丽华、李月萍以及电子商务教研室邹佳利老师带领“电商助农,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9名优秀学生赴若尔盖县求吉乡开展“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党建活动。团队通过宣讲红色故事,开展电商直播,实施结对帮扶,共话乡村振兴。
聆听长征红色故事,重温往昔峥嵘岁月
学校结对帮扶的甲吉村、麻藏村所在的求吉乡,红色文化是一张独特的名片。团队沿途拜访了“求吉寺战斗遗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等著名红色景点。同时团队通过抖音直播,讲述红色故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彰显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从“红军筹粮规划图”、周恩来牙弄村旧居、包座战役求吉寺战斗遗址到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每一处红色遗迹都印证了红军严明纪律与藏族同胞的“牦牛革命”的情谊以及军民同心的鱼水情深。红军后代供产大叔动情讲述其父辈在包座战役中的壮烈,“打得天昏地暗,抱着‘死也要打通北上路’的决心冲锋!”史料在此化作滚烫的热血,让团队成员更坚定了红色信仰。
供销社里直播忙,藏族青年学电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播培训是“电商助农,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此行的首要任务。邹佳利在每一个关键知识点讲解完毕后,即刻安排学员进行沉浸式实战演练。学员们亲身体验从“抖店”后台装修、产品详情页上架、定价策略设置,到最终启动直播的全流程操作。团队全程一对一指导,手把手解决操作中的疑惑,传授镜头感培养、节奏把控、观众互动等核心运营技巧。


在青杠木耳的专场带货直播实战环节。面对镜头和陌生的直播流程,部分学员一开始较为紧张,甚至有些“不敢说”,但在讲师团队的鼓励和辅导下勇敢突破自我。尤其是两位藏族学员的进步迅速,表现亮眼。她们从最初的拘谨生涩,到逐渐克服镜头恐惧,最终自信流畅地播完全部预设脚本。经过培训,学员们灵活运用所学话术技巧,结合本地特色和文化背景,用真诚质朴的语言介绍家乡好物,展现出独特的感染力。直播间的人气和互动数据也随之稳步提升,实战效果显著。
本次培训不仅系统性地提升了学员们的电商直播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点燃了他们用新技能推介家乡、增收致富的信心与热情。藏族青年们从“不敢播”到“能播好”的成长,证明电商直播这把“金钥匙”,正在为求吉乡的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打开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求吉的好产品,正通过这些年轻的声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驻村干部到基层,产业振兴绘新篇
记录驻村干部背后的故事也是团队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我校派驻的驻村干部刘旭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木耳基地参观考察,大棚里菌棒整齐排列,青杠木屑培育的黑木耳蓬勃生长,让深山焕发新生。次日,驻村干部陈希才带团队成员走进上黄寨村的烟火深处,把团队带来的资助物料赠与村民并共话家常。山坳里我校援建的幼儿园,让九个孩子不必跋涉求学。从产业培育到教育帮扶,两位驻村干部的足迹里,清晰可见学校在乡村振兴中让专业人才扎根乡村一线,让高校智慧真正成为激活乡土的密码。

在求吉乡的见闻触动着团队成员们:民宿虽简朴,主人却热情淳朴、乐观豁达;两村自然条件差异明显,但干群同心、奋发自强,村容村貌已焕发新生;驻村书记虽到任不久,却以真心换真情,既吃透政策又深谙民情,与藏族群众亲如一家。最后一天,草坝联谊会上,藏族群众增收的喜悦与孩子们的笑脸,交织成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三天下乡,镜头记录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人与土地、坚守与希望的故事。

此次若尔盖之行,团队师生们既领略了壮美风光,更深刻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难与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面对雪山草地的重重考验,红军以坚定信念开辟胜利之路。这种精神正是乡村振兴所需——以同样不畏艰险的勇气破解发展难题。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传承这份红色血脉,以长征战士的担当走好新长征路,在乡村振兴中践行初心使命。

(文/图 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